“無端悲喜能移我情”—-《浮生六記》情感模式論略 |
樂黛雲 |
小說中的情變態與精神病理學—-當代文學精神分析研究的一個視角 |
張清華 |
“新女性”的雙重陷阱:梅娘對殖民社會的小說敘述 |
王曉平 |
南社人的”革命”話語 |
張春田 |
論末代皇帝與科舉 |
龔延明 |
宋代水居蜑民命名略論 |
詹堅固 |
何連旺:”虯髯流亞”或等諸灌氏” |
林廣志 |
由述結式構成的”把”字句的語義類型 |
袁毓林 |
上海話的”VV結果補語”和”VV看”格式及相關問題 |
左思民 |
南國人文學術文摘(32則) |
|
|
|
|
|
2012年第1期 |
|
史家陳寅恪的自我 |
汪榮祖 |
章太炎的群己觀念與現代民族主義 |
徐全、 陳學然 |
旅行、紀事與他者視角—-岡千仞《觀光紀遊》中的清末日學術 |
孫瑩瑩 |
論文學穿越文學現實 |
吳炫、喬媛媛 |
略論當代世界文化對比較文學研究的影響 |
曾思藝 |
劉向子部著作考述 |
鄧駿捷 |
評《劉心武續紅樓夢》的七絕和聯句 |
黃世中 |
韓國漢討的歷史發展及其特點 |
許敬震 |
口語中”是A,還是B”選擇問句考察 |
姚雙雲 |
前加成份語義功能的實現條件 |
徐天雲 |
南國人文學術文摘(32則) |
|
|
|
|
|
2011年第2期 |
|
孔子的力量 |
楊 義 |
關於基督教的“非宗教詮釋” |
楊慧林 |
論嶺南氣候對文學創作的影響 |
曾大興 |
《文心雕龍·論說》與現代學術論文的撰寫原理 |
黃維樑 |
從沈復《浮生六記》看清中期的性別意識 |
譚美玲 |
余光中詩歌嗅覺書寫的七大類型——兼論兩例三位一體嗅覺意象組合模式 |
史 言 |
貓族隱喻與都市生態——以朱天心《獵人們》為中心 |
沈玲、方環海 |
調名新議 |
李小凡 |
現代漢語重動句的句法結構 |
何元建 |
永城話裏的形容詞後綴“里” |
蔡英傑、李永勃 |
“她”的擴張與女性意識 |
董淑慧 |
楊樹達《讀〈國語〉小識》箋識 |
郭萬青 |
|
|
|
|
2011年第1期 |
|
文明對話與21 世紀的儒家 |
杜維明 |
作為跨文學共同體的漢語新文學 |
馬利安、高利克 |
論通泰方言與客贛方言的語言接觸 |
侍建國 |
入聲分調舒化的歷史紀錄及對官話分區的意義 |
鄭張尚芳 |
略論香港的“社區詞”——兼評《香港社區詞詞典》 |
詹伯慧 |
于鬯《<春秋左傳>校書》與《春秋左傳》整理 |
熊 焰 |
草創期的日藏漢籍舊鈔本研究——以狩野直喜、羅振玉等五人為例 |
童 嶺 |
梁朝趨新文論探析 |
郭思豪 |
蘇軾文人寫意畫理論研究 |
謝建華 |
從外國文學思潮傳播看五四啟蒙主義文學思潮 |
梁冬華 |
述論何其芳詩的英文翻譯 |
北 塔 |
澳門文學的區域性意義 |
張建華 |
地域視野下的澳門歷史文化研究 |
鄭德華 |
官方推動的都市劇場藝術——論“精品工程”之戲曲創作 |
孫 玫 |